• WAP手机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综合

我的成长之路 教师进修学校篇

时间:2018-08-11 22:06:41   信息:美丽江苏网  
阅读:1106  

金国春

19855月,21岁的我因高考预考落榜,落魄地提前离开了生活了四年的前进中学。一开始,我极不情愿接受这个事实,心里有太多的不平衡、不服气,但又无处抗争、无可奈何。其实,这个结局我早就有预感,因为预考的政策本身就很不合理,我也曾于预考之前向当时的《新华青年报》投书,向上级部门呼吁取消这一政策,报纸也发表了我的文章《预考,毕业生的思想枷锁》。后来这个政策实行时间不长也就被取消了,但只是造福了后来的学弟学妹们,我没能享受到。

接受落榜的事实后,我也曾大哭一场。冷静下来后,我开始考虑今后的出路。父母已经退休,年纪已大,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总不至于呆在家里靠父母的一点养老金供养吧?

记得刚毕业,同学们之间加强了互动和交流,大家结伴到同学家走访,一方面散散心,一方面交流今后的打算。那天几个人前往住在城东张巷的张恒清家,我们走在田埂上,和风吹拂,眼前是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麦子,心境顿时开阔了许多,我竟情不自禁地吟了两句古诗。同行的郑琦立即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你真的很适合做一名乡村教师哩。”当时我没有放在心上,因为预考落榜,也就意味着上不了师范学校,做教师的愿望似乎有点渺茫。

希望尽管渺茫,但并不是没有,因为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的。于是我又重拾信心,开始捧起课本复习高中知识,不至于遗忘;因为我爱好新闻写作,所以我又自费报名参加了县委宣传部举办的新闻讲习班和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中心的速记普及班、高级班的学习,为从事文字工作做进一步的知识积累;我还报名参加了中文专科的自学考试。

待业自学期间,我凭着在校时业余新闻写作的经历和成果,从当时的《淮安报》社和淮安人民广播电台顺利地领取了《通讯员证》,深入社会和各行业进行新闻采访和写作,也不时有一些报道见诸报端。

19862月的一天,我终于等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一位同学拿来了一份县文教局的文件。这是一份招生简章,为了满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师资需要,将从城镇高中毕业的待业青年中招收一批全民公办性质的初中教师培训班学员。连做梦都想做一名教师的我如获至宝,虽然简章上清楚地写着“自费培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农村联、帽中任教”,但我还是欣喜若狂,第一个报了名。39日,我参加了淮安县全民公办、民办合同初中教师招生考试。机遇之神成全了我,最终我分别以专业和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了。接下来,就是进入教师进修学校,接受为期只有六个月的,被戏称为“高师速成班”的岗前培训。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多月,但这是我由原来接受教育的学生向教书育人的教师转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所以从上到下对这个培训班都很重视。我们在这里接触到了高等师范里应该掌握的近十门主要课程: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老师们教得精心,学员们学得用心。我们除了听课,还被安排到三中见习听课,还在班级里面对着全班同学实习上课,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当时的淮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坐落在三中(现吴承恩中学)的西侧,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和老师生活区齐全。这次招收的培训班学员共有137人,共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物化四个专业班。语文班好像有30多人,班主任是五十岁左右的田荆华老师。田老师虎背熊腰,走路大步流星,说话干净利落,为人和蔼可亲。第一次见面,他就和我有了一次长谈。他让我担任班长,协助他管理这个临时的班集体;培训班的开业典礼和结业典礼,都安排我撰写讲话稿,代表全体学员上台发言。他家就住在当时校园北侧教师宿舍的一排平房内,从进修学校离开后,跟田老师就没有了联系。后来,无形之中我成了整个培训班学员的代言人,曾就培训费问题与领导交涉,工作以后还就医疗待遇问题向上级和媒体反映,《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我的去信。

老师中印象深的还有教我们教学法的陈云友老师和甘步殿老师。甘老师是我高中同学甘淮新的父亲,他也称得上是我的一位恩师了。八月底,当我拿着分配介绍信去季桥中学报到的时候,令我想不到的是,牛玉高校长告诉我,甘老师已经向他推荐了我,介绍了我做学生干部的经历和能力。因而,我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当即就决定让我担任学校的团总支书记一职,而且一做就做了十一年,真的使我十分感动。

记得在班级里,我的同桌是高高个头的吴伟村,他现在三堡祁庄小学做校长;我前边的座位是王秀云(实验中学)和韩宏燕。班里的王秀云、张爱国(第二年从城东中学辞职复读高考,现任职于中国美院)、张鹏基(上河中学)、甘国安(顺河中学)高中时就是同学。同学中有一部分,来培训前就已经是有教学经验的代课教师了。去年同学刘明光(曾任苏嘴中学校长)组建了一个“那年相遇萧湖畔”微信群,让我回忆起了那年教师培训班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串熟悉的名字:袁三宝(车桥初中)、周红霞(车桥中心小学)、陈建林(钦工中学)、袁素萍(马甸中学)、许成君(顺河中学)、许正付(南闸职中)、孙建军(博里中心小学)、李海洋(上河中学)、贡新山(上河徐甸小学)、朱培勇(上河中学)、周桂龙(马甸中学)、武兆刚(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胡春宏(施河中学)、朱孝萱……可惜的是还有一部分同学没能联系上不再群内。还记得那年“五一”劳动节放假,住校的同学都回家了,田老师就安排我这个走读生班干看宿舍,让从来没住过校的我独自享受了一次住校的机会。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当时农村的师资的确十分紧缺,我们这批初中教师培训班的学员真的是救了急,三十多年来,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出了青春和热血,也取得了各自不菲的业绩。

培训期间,我曾发挥新闻写作的专长,专门采写了一篇题为《为了未来,他们捧出了一颗心》的通讯稿。在此我将这篇通讯摘抄下来,我想,这篇文章叙述的事实、描绘的情景更有现场感,最能代表我及全体培训班学员当时的心情和感受,也更能引起我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

为了未来,他们捧出了一颗心【通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当年在淮安县新安小学任教的晓庄师范学生的高度赞誉。这批学生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艰苦办学,没有薪俸,和基本学生同甘共苦,立志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并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组成新安旅行团,用饱蘸色彩的大笔,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淮安县又有一批热血青年,在新旅精神感召下,为了未来,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捧出了一颗火热的心。他们就是淮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于3月31日开学的初中教师培训班的137名学员。他们放弃了难得的高考、招工等机会,选择了教师这个终生职业,决心将青春献给中华之未来、祖国之花朵,为普及乡村初等教育,培养有用人才建功立业。

她,名叫蔡丽华,是一位城市姑娘,85届高中毕业生。本来,她可以继续参加高考或者招工进厂,但是,她来了。当她接到初中教师培训班的录取通知书时,受到了家庭内外的干扰。热心的朋友劝她放弃这个职业,家里的亲人更是顾虑重重。她母亲哭诉着:“你一个女儿家,一人住在乡下,叫我怎么放心呀?再说,你父亲就要退休了,你就顶个职,留在城里吧。我们老了,身边也得有个照应啊!”她踌躇了,然而,朋友的忠告、亲人的依恋,并没有代替她的行动。她权衡良久,还是说服了亲友,选择了为师的道路。她说:“我要让我的学生个个成为对国家有用的能人,我要从他们身上看到我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让他们映出我的光辉……”

他,一名待业青年,在他父亲所在的某事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现有的工作是称心的,并且很有转正的希望。但是,他没有留恋这舒适的工作,也来了。

还有她,虽是一名农村青年,但正在中学复读,准备参加高考。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诗人。她学习成绩是优异的,对于今年的高考是满有把握的。但是,她退了学,弃了考,也打起背包来了……

他们都是离开中学大门不久的高中毕业生,他们都有着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愿望。但是,现在他们都来了,都捧着一颗火红的心从全县四面八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经过五个多月的短期培训后,就将长期扎根于农村联中、帽中从事初中教育工作,服务于农民子弟。

当然,这个职业决不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在这些学员中,存在“混饭碗”“跳农门”想法的人也不是没有的。入学初,有些学员受错误观念的影响,思想波动很大,有人自认为走错了路,甚至有个别学员入学不久又不辞而别,另攀“高门”去了。学校觉察到学员的思想顾虑,引导学员学习新旅精神,进行思想教育,使学员端正了思想,明确了认识。

清明期间,学校组织部分学员祭扫教育家汪达之先生之墓,讲述汪达之先生的生平事迹,号召学员学习汪达之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奠定了学员的思想基础。4月27日,校团总支(时任书记为咸勇)又组织全体学员集体参观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纪念馆,新旅团员的革命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的思想品格给学员以深刻的教育。他们普遍认识到,新旅的师生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尚能以生活为教育,以社会为课堂,为民族解放贡献青春,更何况我们80年代的热血青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怎能不挺身而出呢?

在校“五四”“学新旅,争做合格人民教师”为主题的演讲会上,培训班学员人人挥笔撰稿,纷纷走上讲台,慷慨陈词,抒发自己报国之志,表示“服从分配,立志植根乡村教育事业”。

理化班学员高士兰说:“我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任重道远。想当初,不少好心人劝我不要急于选职业,他们说‘教师一没有地位,二没有文凭’,然而我只有一句话作为回答:我已经选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我必须走下去!”

数学班侍顺明同学说:“当年新旅团员完成了党交给的‘组织十万儿童’的光荣任务,今天我们是未来的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他们的毅力?难道我们心甘落后?不,我们应该以新旅为榜样,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在光荣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员顾玉茹说:“青年,人民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先辈的后代,后代的先辈,我们决不会做出对不起人民的事来。因为,新旅的光辉业绩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他们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

这些洪亮的声音,正是80年代有志青年发自肺腑的心声,是立志献身未来的心声。

现在,这个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正顶酷暑、冒炎热,以百倍的精力,如饥似渴地钻研文化业务知识,他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完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近十门高等教育基本课程。他们都在用新旅精神激励着自己,决心用优良的结业成绩向祖国和人民汇报,为将来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未来,初中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们都捧出了一颗心……(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2018724

——敬请期待《我的成长之路 淮阴教育学院篇》。

编辑:苏编312


特别声明:美丽江苏网隶属于中国南京美丽江苏文化新媒体中心,未录入本网人员查询中以本网名义开展工作的均属侵权或者定性为诈骗。本网有权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美丽江苏网经国家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公安联网备案、国家工信部备案批准的合法、合规的门户信息公益网站,专注国内各行业信息发布。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上传(转载)本网稿件:务经遵守国家互联网的七条原则,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b1

欢迎投稿联系QQ:1241666569@qq.com   站长(手机/微信):13511531387 14751835529

 国家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9057007号-2 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330版权所有:南京市秦淮区中视美丽苏广告传媒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