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保存到桌面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党建

--访原洪泽县朱坝乡朱高村党支部书记高守芬

时间:2018-07-14 22:13:09   信息:美丽江苏网  
阅读:1582  

【江苏消息】带着“寻找老支书精神”的重任,我们慕名来到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朱高村采访。

每位接受采访群众口中,老支书高守芬的感人事迹,一次次让笔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高守芬可是个好支书,他对群众好,没有私心,不畏权贵,敢于直言,遇事顶天立地。如今普通百姓一个,70多岁了还在种田贩贩贰崩先艘槐咭⊥诽鞠ⅲ一边挥手与我们道别。这是现?3岁的朱老师,一番发自肺腑的感言。

带着几分疑惑,几分好奇,我们直接来到高守芬的家中。敞开着的大门内,我接连呼喊了几声无人应答。在一位村民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现年72岁,正在水稻田里拔草的老支书高守芬。我们说明来意,他领着我们来到他家里,然后谦虚的把手缓缓一摆,语气低沉的说:“往事,已经不值得一提啦!”

我眼前的老支书,上身穿一件T恤,下身的裤腿上沾满泥污,衣作已褪色泛白。布满皱纹的脸上,镌刻着他曾经的荣辱与辛酸 ,谈吐时声音洪亮而风趣,仍不失当年的风范。

在我们一再恳请下,他转身从房间里拿出一包用报纸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纸包。打开纸包,里面包的是他做5年村会计的所有账本,连任5届县人大代表的代表证,部分被县、乡(镇)表彰的荣誉证书。

经过一番交流,我们对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支书有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敬佩。

金钱面前不马糊

1972年高守芬任岔河公社朱高大队会计(朱高村当时属于岔河公社),在极端困难的时期,每年经他手的救济粮、救济款从未发生过差错,从未截留过一分钱、一斤粮。那一本本纸张泛黄保存完好的账册,记录下他的每一笔开支。  1977年任大队书记后,他对财务管理更是细致入微,从不讨集体的一分钱便宜。他规定接待上级来客,参与陪客的大队干部,每人每顿饭必须缴纳3毛钱、半斤粮票。他带头以身作则从不打和牌,这项让一般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规定,他在任内始终坚持执行。

在用钱方面他始终坚持勤俭节约,每次到集镇开会或办公事,他从来不到饭店吃饭,遇到多人一起开会或办事,自带通信员负责做饭,从不乱花一分钱。而对于五保老人的供养、学校的投入、困难群众的帮助,他却一点也不吝啬。在他做支部书记期间,没有一位五保老人对他有意见,没有一位群众对他不佩服。原朱高村8组的五保老人朱德友,妻子是个哑巴,高守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老两口活到90多岁,年纪大了腿脚不便,高守芬安排邻居照顾他们,自己在雨、雪天气,经常帮他们挑水、做家务,春天时帮助他们泥墙。让朱德友夫妻俩感激涕零,哑巴经常在群众面前,竖起两个大拇指夸赞他。

对教育的投入他肯花钱,在集体经济不是太好的情况下,他为村小学盖了四栋标准教室,为学生统一配置学桌、凳子,得到县教育局的表彰。

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他坚持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4组群众朱德传家,子女多生活困难,每当遇到难事高守芬总会出手相助,让他家一次次度过难关。朱德传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打光棍,逢人便夸都是托高书记的褔。

做村干部非常辛苦,工资待遇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高守芬种过薄荷、苎麻、养过鸡,靠勤劳的双手致富,从来不打村集体的歪主意。

1989年,他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带头养肉鸡,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打扫卫生,晚上经常忙到深夜。每批5000多只鸡,养得膘肥体胖,收入明显增加。时任县委书记吕胜年亲自带人到他家观摩,在全县干部会议上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省电视台还对他进行采访报道。

他工作30多年,经历过数次的财务审计,没有贪污、挪用集体一分钱。

原则面前不让步

1980年,朱高大队从原来的岔河乡划出,隶属新成立的朱坝乡,高守芬当选为朱坝乡的第一届党委委员。1982年的一天,岔河乡的一位领导干部找到高守芬,提出将岔河乡张王村的灌溉水从朱高村的灌溉河经过。张王村与朱高村相邻,地势比朱高村低洼,必须在张王村与朱高村的交界处,建造一座节制闸,否则朱高村的6000多亩农田用水,将面临严重的困难。对于高守芬的科学合理建议,那位领导以资金困难不仅不采纳,还对高守芬横加指责。在维护集体利益、群众利益方面,高守芬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没有让步。

后来,那位岔河乡的领导干部,调任朱坝乡主要领导。高守芬仍然秉承他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作风,村里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在朱坝乡的十七个村中首屈一指。在新一届党委换届选举时,他已不再是党委委员了。

曾经担任过小乡指导员的老党员朱玉良听说,执意要到乡政府找那位领导人理论:“这分明是打击报复”。高守芬得知,将其拦下说:“这是组织的意图,我们要服从组织决定。”

时隔不久,那位领导又以乡里办“康乐食品厂”缺乏资金为由,要求朱高村将各生产组,储备粮找价的5万多元,“借给”乡财政。高守芬考虑到那笔群众的血汗钱,是每斤稻谷3毛多钱,按每斤几分钱找价款的总额。以动用这笔钱,群众工作难做,无疑是捅了全村的“马蜂窝”,而婉拒。谁知,那5万多元还是被强行划到乡财政。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得知:5万多元找价款,被乡政府“借”走。对高守芬的各种猜疑、指责、谩骂接踵而来。他承受着领导的不理解和部分群众不信任的双重压力。80年代初,5万多元可不是一笔小数字,他理解领导为兴办乡办工业,手中无钱的苦衷,也体谅部分群众对他的不满。他心中五味杂陈,只好独自在背后默默流泪。

30多年过去了,那5万多元如同石沉大海渺无音讯。如今谈及此事,高守芬还眼圈湿润,心里充满无奈和自责。

问题面前不讳言

1987年冬,洪金洞水利工程,因在金湖县境内路程远,不适合每家每户都上。按照县水利部门测算,每个农村人口负担100多元。各村只能按规定出民工,大多数群众只能“以资抵劳”。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各村采取挨门逐户筹集资金,没有资金用粮食抵充,然后将粮食集中对外出售,用于水利工程的开支。在筹资、筹粮的过程中,群众与村干部之间产生矛盾,发生冲突的事屡见不鲜,好不容易将群众负担水利工程资金筹集。民工到了工地后,在工地上吃住了十几天,最后只花了两三天时间,铲铲河坡,疏通垄沟便大功告成。

洪金洞工程结束后,参与施工的民工中,有人编了一首顺口溜:“在工地上玩了十几天,猪肉吃了大半边,扁担没靠肩,一根火柴一支烟,河工没弄两三天”。消息不胫而走,导致群情义愤民怨沸腾,干群关系紧张。

1988年春天,在县人大代表恳谈会上,高守芬直言不讳,指出水利局在洪金洞工程土方测算时误差太大。在场的县领导对水利局负责人提出严肃的批评。

1993年,朱坝乡党委根据高守芬同志的一贯表现,工作能力、实绩,经集体研究:提议高守芬同志任乡水利站站长,便于他成为聘用干部。报告送到县水利局时,却被水利局领导以,“水利站庙小,容不下他这尊大佛”婉拒。导致高守芬政治生涯中,最后一次机遇与他擦肩而过,任水利站党支部书记(属乡用人员)。

生性倔强的老党员朱德华,不服这口气,直言找县领导评理,被高守芬再一次拦下。

困难面前不低头

1991年7月6日,淮安市洪泽县朱坝乡的礼堂里(当时),正在召开由全乡“三级干部”、党员参加的半年总结大会。会议刚开始,室外便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正在参加会议的高守芬心急如焚,他意识到连续的阴雨,朱高村承受不了如此迅疾的暴雨。还没等会议结束,他便向领导说明情况,在得到领导同意后,带着党员干部回到村里,按照预先的分工投入防洪排涝工作。

朱高村位于朱坝乡的最东边,与岔河乡比邻的一组、二组地势最低。当高守芬赶到一、二组时,许多农田已经被淹没呈现白茫茫的一片,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迅速上涨的河水,许多群众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沉默不语,有的暴跳如雷对天发怒。高守芬的到来,让群众一下子感觉好像有了主心骨,他一边稳定大家的情绪,一边发动党员、干部迅速组织群众,用蛇皮袋装土堵死上游来水洞口和下游进水的缺口,加固险堤患段,开动泵站向外排水,架设水泵向外抽水,原本混乱的场景,很快被井然有序的抗洪排涝工作取代。

接连几天,天好像被捅漏了一样,雨一直不停的下着,尽管排水泵站、水泵不停的向外排水,但是外圩水位还不停的上升。位于东北角地洼处的一段近300米,不足一米宽的田埂,经过反复加固增高,水还是不断漫过坝顶。

一河之东的岔河乡,出现有人将粮食、老人、小孩送往县城方向高处的亲戚、朋友家,朱高村北边的洪岔公路上,西撤的手扶拖拉机、汽车首尾相连昼夜不停。朱高村上游的几个组,随着外圩水位的上涨也是险情不断,村里有人开始惊慌,将粮食、物资、人员向外送。一时间人心惶惶。

高守芬忙于工作,家里新收下来的10000多斤小麦还没来得及出售,100多条蛇皮袋都用于抗洪。一位住居在县城的亲戚得知,特地请人开来一辆卡车,准备将高守芬家的小麦运走。高守芬知道后,坚决不容许将自家的小麦运走。亲戚不解地问他“为什么”?高守芬斩钉截铁的回答说:“我不能带这个头!”看着就要浸下水的小麦,他亲戚急得两眼红润,无奈的将空车开回。

7月16日,那段最洼处近300长的田埂上,累计堆积3000多条装满泥土的蛇皮袋,附近两条堆上的300多颗树木被砍伐,当成木桩打入地下,堤坝还是岌岌可危险情不断,群众中有人产生放弃的念头。高守芬一面对有消极言论的人进行批评,一面鼓励大家坚持,坚决不能放弃,如果放弃了半个村200多户的房屋将下水,后果不堪设想。

天色渐晚,高守芬在检查完全村的抗洪工作后,将11名村干部都集中到最危险的地段,每人负责一段,与群众并肩抗洪,摆出一副誓与险堤共存亡的架势。

那一夜,雨不停的下着,大家用身体护堤,用泥土固堤。堤坝加到最高处已经只有20多厘米宽。一阵风浪打过来,就有部分坝顶被损坏,大家立即取土将其修补好。堤坝被风浪冲坏又补,补好了又被冲坏,经历无数次的反复,只到天亮雨才渐渐的停止水位缓慢退却。经历一夜的奋战,参加抗洪的300多人,没有一人离开,正在生病的高步万,宁可坐着岸上陪着大伙坐一夜,也不愿意回家休息,现在想起来那场面真是感人。

1998年,朱高村党支部班子调整时,乡党委再次提请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03年底,年近六旬的他主动让贤,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下。

采访结束前,笔者询问老支书目前享受的待遇得知:他由当初每月360省财政补助,到2017年增加到470元 。在谈及个人待遇时他说:“作为党的干部要多思群众冷暖,少想个人得失,我没有为党干多少工作,能享受一份省政府的补助,感到心满意足!与解放前的那些党员相比,我比他们幸福多了!”

离开老支书高守芬家,他那句“多思群众冷暖,少想个人得失”的话语,一直在我的心头萦绕,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老支书精神”。(供稿:王生标)


编辑:华威


特别声明:美丽江苏网隶属于中国南京美丽江苏文化新媒体中心,未录入本网人员查询中以本网名义开展工作的均属侵权或者定性为诈骗。本网有权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美丽江苏网经国家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公安联网备案、国家工信部备案批准的合法、合规的门户信息公益网站,专注国内各行业信息发布。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上传(转载)本网稿件:务经遵守国家互联网的七条原则,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b1

欢迎投稿联系QQ:1241666569@qq.com   站长(手机/微信):13511531387 14751835529

 国家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9057007号-2 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330版权所有:南京市秦淮区中视美丽苏广告传媒服务中心